(转载自新城快报)我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中规定,没有处方单,药店就无权将处方药售卖给消费者。虽用药规范得到保障,但不少消费者反映很不方便。为此,按照成都自贸试验区建设试验的任务要求,我市食药监局在前期开展“执业药师远程药学服务”和“执业医师远程电子处方服务”试点工作基础上,将全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门店及单体药店纳入其中全面运用,让市民在家门口的药店通过电子处方设备选择科室,连线后台医生,就能获得用药咨询、处方开具、处方审核、药品购买、服药说明和健康提示等服务。
“老毛病了,一直是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日前,成都高新区天久南巷一药店内,患有高血压的市民黄女士前来买药,按照规定,该药属于处方药,需要有医生的诊断和处方单药店才能出售。
黄女士在店员的引导下来到店内安装的“微问诊”电子处方设备前,通过可视系统,顺利连线了医生。随后,李医生开出一张电子处方——“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盒”,并向黄女士说明了服药注意事项。紧接着,这张电子处方被分派给执业药师陈艳丽远程审方,审方通过后,药店店员便根据处方给了药。
“方便多了,等于药店就有专业的医生看病开方子,”黄女士说,“以前去医院排队挂号买药,一来一回至少要花2个小时。”
零售药店执业药师缺乏、处方来源缺乏是全国各地共同面临的难题。此外,零售药店凭处方销售处方药也很难规范,一方面,纸质处方一直难以流出医疗机构,处方电子化更是限制了处方的外流;另一方面,很多消费者认为常见病和慢性病去医院看病开处方,耗时费力,更加希望能在家附近的药店购买到处方药。随着“执业药师远程药学服务”和“执业医师远程电子处方服务”试点的全面推开,这些问题有了明显改善。
“电子处方均有执业医师的电子签名,且须经执业药师审核通过后,药店方可向顾客销售药品。”据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医生账号的管理和预存电子签名的技术手段,保证了每一笔处方业务都是执业医师本人执行,且不可更改。电子处方永久保存,相关音频视频文件等详细数据均保存一年,可完整追溯每一笔服务的全过程,从而最大程度地还原和追溯服务的全过程,并可作为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的调查评判依据。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覆盖我市80%的零售药店,上线7000多家,累计问诊开方960多万张,尚无一例医疗、用药纠纷和投诉。据悉,该系统作为国内首创推出后,已经有10余个省份陆续开展了该项试点工作,其相关软硬件配置及执行标准均借鉴参照我市标准。
利用“互联网+药品流通”的优势,以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处方药的监管,解决长期以来处方药违规销售难以规范的监管难题,为我市进一步落实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5家平台公司中的四川骏逸富顿科技有限公司,其国内服务区域达23个省份及88个城市,形成互联网产业经济圈;国外业务已拓展到美国市场,极大地带动了我市“互联网+健康”产业的发展。2013年,成都入选全国首
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通过智慧应用对信息和实体资源的整合能力,以远程平台的建设实现有效提升成都公共服务水平及均等普惠程度。该项目试点以来,吸引了全国包括湖南、陕西、福建、海南、贵州、青海、江西、广东、重庆在内的10余个省份前来成都考察学习,该创新工作得到各地一致认可,也使城市形象得到提升。